9月19日,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正式发布,其中“7根流失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尤为引人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象征着流失海外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回归,更象征着祖国日益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振兴。
万里归根,游子尚有来处
这7根石柱原为圆明园西洋楼的石构件,见证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也经历了屈辱的历史。如今,它们跨越万里,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些石柱以其精美的雕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讲述着一段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动人故事。
通力合作,铺就回归之路
这些石柱的回归,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挪威的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再到国家文物局,各方密切合作,最终促成石柱回归。这不仅是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体现。
民族复兴,厚植文化自信
石柱的回归,体现了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以及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珍视。这些石柱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富强的历史脚步,向世人昭示了“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
步履不停,追寻流失文物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流失海外文物总是牵动国人心弦。如今,在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下,已有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这些石柱的回归,为新时代社会力量助力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
展望未来,共筑文化桥梁
未来,这些石柱将在圆明园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示,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提醒后人不忘国耻,珍惜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它们也将作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立场与卓越成就。
在追寻文物的道路上,我们步履不停。愿我们在追寻文物的路上,能够携手共进,共筑文化之桥,让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