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雷达就像人的眼睛,担当着至关重要的态势感知和校正作用。如果能够率先摧毁雷达,无异于使敌人失去“视觉”,这会导致依赖雷达提供坐标和方位指示的武器,如防空导弹系统,陷入瘫痪状态。这一策略在越南战争中为美军带来了显著的优势,如今在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圈下,美军似乎打算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开发机载反辐射导弹来专门攻击解放军的各类雷达系统。然而,解放军早已对此做好了应对准备。
近期,美媒“战区”披露了美国空军第40飞行测试中队F-16C在墨西哥湾靶场进行新款“防区内攻击武器”(SiAW)导弹试射的消息。据称,该导弹旨在提供对各种时间敏感的地面目标的高速打击能力。然而,有两个细节引起了关注。一是美国空军并未透露此次测试的具体时间,而SiAW的承包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仅在上个月交付了第一枚测试型导弹,尚不清楚是否是F-16C试射的这款导弹。
第二个细节可能揭示了这次测试的意图。“战区”声称在墨西哥湾测试的是抛弃型测试载具,内部没有电子设备、火箭发动机等,仅包含用于模仿这些设备的配重物体。该测试品的功能仅限于测试导弹在接到发射指令后是否能够安全发射。这表明美国军方对这款导弹的保密工作十分重视,将其视为“秘密武器”,试图尽量遮掩研发进度,以期在未来发挥奇效。
反辐射导弹这种武器曾让美军尝到了不少甜头。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使用AGM-45“百舌鸟”摧毁了北越大量的防空导弹和高炮雷达,初步展现了反辐射武器的威力。在之后的几场战争中,美军都使用“百舌鸟”的后续型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创造了诸多令人咋舌的战绩。如今,美军对反辐射导弹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将其视为一种可以实现多种目标的武器。
SiAW是美国空军从2017年开始推进的一种多用途空面导弹,打击目标包括雷达、指挥所、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发射装置、电子战系统以及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等等。该导弹在设计时兼顾了隐身和高超音速性能,双脉冲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可将最大速度推进到4马赫以上,最大射程超过300公里,正面的RCS降低到0.1㎡以下,末端突防能力较为可观。然而,4马赫是否算作高超音速,还有待商榷。
考虑到SiAW需要实现的目标众多,其配置必然不会低。但这也意味着该导弹可能会采用模块化战斗部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战场需求。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临到头未必有那么多时间更换战斗部,因此,诺格公司可能会研发一种或多种多功能战斗部,以实现较为均衡的杀伤能力。
然而,美国空军所谓的“秘密武器”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实现出奇制胜。在不久前的珠海航展上,北京金朋达航空科技公司展示了最新研发的FH-BD1反辐射靶弹,全重400公斤,配备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高速3.53马赫,最大射程220公里。尽管没有更确切的消息,但FH-BD1的出现表明,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全面模拟F-35挂载发射SiAW的能力,并有可能找出美军这种战术的优缺点,进而进行专门对抗训练。
总的来看,美国空军试图凭借一两种先进武器翻盘的企图,注定不太可能实现。